宾历史老图片第七期(宜宾李庄旋螺殿)
宾历史老图片第七期(宜宾李庄旋螺殿)
宜宾李庄旋螺殿,又名文昌宫,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(公元1596年),曾供奉文昌帝君(世称梓潼帝君)【注】,故名文昌宫。以后在清代雍正、乾隆、嘉庆等几朝都经过培修,殿内石壁上刻有“万历丙申岁,修建文昌宫,刻石留仙记,世代得兴隆”。文末署有“桂峰题”三字。推算来该古建筑应是建于公元1596年,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。
旋螺殿为八角形建筑,寓“八卦”之意,亦表明为易经中的八个方位,殿高25米,进深面阔均为8米。外观为三重檐结构,内部实为二层结构,内层高12.5米,殿顶覆青色筒瓦,8条殿垂脊皆塑有走兽和置有垂兽,宝顶及8个翼角均起翅柔美,造型优美,比例均匀,线条柔和流畅,整个建筑展现了明代建筑的较高艺术特色。
旋螺殿建造者巧妙利用力学原理,内部结构精巧而特别,使用“抬樑支柱法”,构成四方形的“灯笼架”,组成梁架骨干,承受上、中、下三层屋面重量。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颗铁钉为特点。
殿上均有斗拱,斗拱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特有的一种结构。它是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,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,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合称。这种独有的托除装置,均衡地支托了殿顶上面的重量,并具有十分漂亮的装饰效果。
抗日战争时期,中国营造学社迁李庄后,梁思成、林徽因、罗哲文等对李庄的古建筑物一一进行过测绘,对李庄的古建筑评价甚高。梁思成、莫宗江先生在自己编写的《中国建筑史》,《中国营造学社》七卷一期上,撰文赞誉旋螺殿“梁柱结构之优,颇足傲于当世之作”。